中国目前经济对外依存度逾60%_


国家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二季度经济述评文章称,目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输入型通胀已成为中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

国家统计局4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二季度经济述评文章称,目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输入型通胀已成为中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下半年中国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应谨慎预防输入型通胀给中国物价走势带来“叠峰效应”。

文章说,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7.9%,自2月份攀上涨幅高峰(8.7%)之后,5、6月份,CPI连续两个月涨幅回落,不论同比还是环比均有所下降,这表明上半年CPI涨幅持续走高的态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然而,上半年生产价格涨幅扩大,受国际原材料、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6%,比上年同期高4.8个百分点,且涨幅呈逐月攀升态势,其中6月份创下涨幅新高(8.8%),令人堪忧。下半年中国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应谨慎预防输入型通胀给中国物价走势带来“叠峰效应”。


文章说,席卷全球的通胀成因复杂,既有货币发行过度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因素,印钞机现象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并行。其中,美元持续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欧佩克限产、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增加粮食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加速度攀升是全球通胀主因。世界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共同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威胁,尤其被誉为“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CPI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文章解释称,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本国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当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就会通过本国与国际市场的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目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输入型通胀已成为中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


文章指出,国际通胀对中国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两油”(石油和粮油)和铁矿石价格的传导。中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所以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更大。中国原油跟国际接轨,成品油由政府管理,导致08年中国的石油加工业亏损500亿元。中国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而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由此,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也是持续上涨:2005年上涨了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08年则上涨了65%以上。铁矿石价格上涨,带动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价格上涨,提高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品成本,导致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传导和扩散。


文章说,在原油、矿石价格等输入性通胀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上游产品价格从07年四季度以来开始攀升,包括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都有所扩大,生产领域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在显著加大。08年以来,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创3年来新高,


[本日志由 admin 于 2008-08-11 02:18 P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查看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3154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