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雷倒人誓不休《格林斯潘自传》书评!!

全球化的无形之手
          

            企业家、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几十亿项经济决策汇聚一起,任何监管部门都无力掌控这股力量。


            

            每次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动荡,要求加强国际监管的呼声就会高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但问题也随之显现,各国央行真有能力管理好国际金融市场吗?


            艾伦•格林斯潘在其新书《格林斯潘回忆录:动荡年代》(台译《动荡年代,勇闯新世界》)中用令人信服的论述,解释了国际金融市场监管收效甚微的原因。


            国际市场的规模和交易量都十分巨大,市场动向瞬息万变,这导致监管部门的干预措施难以奏效。但国际市场并不排斥合作。美联储前主席的这本新书在阐述全球化问题时,描绘出两条可说是对比鲜明的脉络。一方面,各国央行越来越难以监督国际市场,进行调控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国际合作对国际市场的积极作用却不断显现。

            

            格林斯潘认为,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与国内竞争相比大致相同,只是前者覆盖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实行监管,意在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遏制市场恐慌并防范欺诈行为。监管措置并不能避免消费者及企业的市场决策出现错误。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工作项目、合同或产品生产的竞争中来;另一方面,消费者和生产商掌握产品价格、规格和质量等信息的渠道却日益拓宽。

          

            因此,格林斯潘警告竞争力较弱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国际贸易竞争的残酷性,以免蒙受损失,白白浪费资源。消费者和政治家认为国际市场变化瞬息莫测,错综繁复的利益关系为危机迅速蔓延提供了空间,担心这样的国际市场过于混乱。但是格林斯潘却认为国际市场内部蕴含着平衡机制。他在书中写道:“看来即使在危机时期,经济运行也总能修正内在的偏差,重上正轨(虽然有时其过程极为漫长)”。危机使一部分人蒙受损失,同时也为另一部分人提供了机遇。因此格林斯潘在书中指出:“市场参与者为了抓住这种机遇会争相调整价格、汇率和利率,使其回归到维持市场平衡的水平”。


            但是由于市场失衡波及各个领域,比如发生违约、货币贬值和贸易赤字等,政治家和消费者都希望监管部门能拿出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但是基于以下若干原因,格林斯潘呼吁限制监管措施。监管部门往往在危机爆发很长时间以后才找到引发危机的根源。格林斯潘在书中反复用“困惑”、“意外”、“不可思议”、“谜题”和“不可理喻”这类的字眼描述那些无故发生并且对经济干预措施毫无反应的市场现象。他提到:“各种无法解释的市场现象一直都是美联储决策层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并补充说可供央行选择的措施十分有限。有人提出以划定标准基线的生硬方式实行金融政策。作为回应,格林斯潘提倡实行灵活的金融政策。他写道:“我们面临的难题,往往是片面或有误的数据,是人们非理性的恐慌,以及相关法律的混乱不清”,“虽然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得日趋完善简捷,但还不能在政策层面开出的一剂良方。毕竟全球经济相互交织,太过错综复杂了”。

        

            经济发展的历程警示我们,不要遇到任何问题都尝试出手解救。如果任何产业被债务或错误的经济决策拖垮监管部门都出手相救,那么干预措施就会鼓励人们做出更多不计后果的风险行为。对此格林斯潘写道:“市场结构过于复杂,人为干预是很难奏效的。因此,最有可能成功防范危机的政策,必须能够充分维持市场灵活性,给予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投资银行这类重要的市场参与者最大的行动自由”。

        

            监管部门不可能监督每一笔跨境交易,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阻挡全球化进程。格林斯潘写道:“监管部门现在还可以做做监管的样子,但其监管能力已经丧失殆尽”。创新的金融手段更加复杂,带来更高的风险和更快的速度,但也使投资定位更准,效率更高,流动性更强,这一点在新兴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格林斯潘举例解释说,现代化交易速度极快,导致负责报告全球对冲基金情况的系统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无怪乎连市场中最精于此道的参与者都不能完全掌握国际市场这个巨人的动向”。

          

            格林斯潘在书中传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苏维埃阵营1991年的倒台,进一步巩固了实行自由市场机制的资本主义阵营。但是四十多年的时间积累了严重的经济失衡,而且落后的基础设施甚至连最基本的金融交易都无法进行,这些令西方各国央行感到一筹莫展。一批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满怀希望地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和自由市场,这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新的廉价熟练劳动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发展。随之而来的价格下降暂时缓解了各国央行对于通胀的担忧。

        

            虽然全球化得到了这些因素的推动,但其步伐最终还是会逐渐放缓。格林斯潘在书中写道:“很难确定当今全球化的活力还能维持多久。所以我们要当心,待全球化停止发展之时,不要误以为这是缺乏新的投资机会造成的”。

          

            既然全球化进程势必放缓,其时消费量大幅回落,无疑会使一些人陷入经济窘境。科林斯潘写道:“历史警示我们,全球化进程可能会发生衰退。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讨论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制度该何去何从,其结论足以决定未来几十年全球市场发展和我们的生活方式”。


            全球化有各种表现形式,在金融领域开展合作不仅可以缓和由自然灾害、大规模违约和恐慌造成的各种失衡、摩擦、和动荡衰退,还可以减少各种创新带来的负面效应,即企业因新发明问世而遭到淘汰的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为了共同应对危机,在八国集团、世界国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等组织内,成员国应积极开展交流,互通会计标准,从而获得精确的数据信息并展开战略协作,这是符合各方利益的。

          

            格林斯潘和其他供职于美联储的经济学家都认识到,在发生俄罗斯美元债务违约事件后的1997至1998年间,每一场危机背后都牵动着错综复杂的全球利益。按照格林斯潘所说,那场由石油价格下跌引发的危机差一点导致全球性灾难,这促使联储进行深刻反思,并逐渐意识到金融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所以“只有通过全世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他曾进行一系列演讲,驳斥了所谓美国具有特殊优越性的想法。比如在1998年的一次演讲中他曾说:“世界各国都在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美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受影响”。毕竟对于依赖贸易的国家来说,其贸易伙伴国的人民生活标准如何,与前者的利益息息相关。


            在合作的基础上,各国政府可将财政盈余用在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教育事业或促进环境保护上。格林斯潘把这称作是促进“仪礼文明”的投资。政府和消费者可以为这些投资确定重点领域,并在投资过程中让人们看到其价值所在。

          

            在政治层面开展合作也有利于实现持续繁荣,如通过公开透明的立法有效保护产权,发展现代化优质教育,为公平竞争创造环境等。政府应加大力度打击各类欺诈行为。格林斯潘在一处注脚中评论道:“我逐渐认识到,五年经济预期也好,十年经济预期也好,预测得准不准,不仅要靠先进的经济学知识,同样要看能不能正确预见未来法制建设的进程。”


            在民主社会中,民众可能会在如何实现公共利益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格林斯潘强调:“文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以在公共问题上有所妥协为代价。”


            最后这位经济学家总结道,全球市场瞬息万变,在教育、法制、民主和其它领域开展合作,能比实行监管更好地保护我们。全球化背后是企业家、消费者和投资者每天做出的数十亿项经济决策,这让它形成一支和经济力量一样的无形大手。全世界民众的兴奋、恐慌和信心汇聚在一起,这股力量是任何监管部门都无力掌控的。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查看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781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