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亿花费,“中国式”申遗玩的是投资游戏?

  随着“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再次掀起了“遗产热”。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一个夸张的说法则是,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到了下个世纪。
              为了此次“丹霞”联合申遗,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六个地方共花费了十几亿元,相关负责人还颇为满意地对媒体表示,“不贵,不贵”。言语间的自豪跟在金融危机期间抄了底似的。与此同时,媒体还用一种略显“遗憾”的口吻报道,甘肃张掖因资金缺口退出此次申遗,因而也就无缘“世界自然遗产”的头衔。其实,量力而行,倒是张掖对当前一窝蜂申遗的一个贡献。
              当前,还有一类与申遗相仿的现象:争故里、傍名人。稍早前,传出曹操墓的门票拟定为60元,一种“果然不出所料”的情绪油然而生。折腾了这么大动静,原来不是对曹操上心,而是对人民币有意。“争故里”现在都快不能成为新闻了,从李白争到西门庆,再到牛郎织女,惟利是图,搞不好过上个三年五载,文强故里也有人争。
              上不了世界遗产名录,就先紧着上国家遗产名录,反正都是贴金,往墙上一挂,门票就得应声大涨。而且,看得见摸得着的要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含糊,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超过1000多项,等候排队的想必更多,申遗恐怕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时尚。中国地大物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因此绝不缺乏自然文化遗产这类东西。与很多事物一样,申遗也不得不在前面加上“中国式”定语。以“保护为主”的宗旨在我们这里就变成了“以开发为主”。据了解,申遗已经出现了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倾向,成为一个“香饽饽”的运作项目。
              经过这么多年申遗的耳濡目染,见证了平遥、丽江等因申遗成功而收入飞涨,很多地方政府都被调动起来了。名头响亮的,申请世界级的遗产,名头不够响亮的,但稍有点历史背景的建筑或民俗,也会被拿来向上申请,成为国家级的遗产。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滚滚财源。一旦申遗成功,后面的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向上级要拨款,将门票涨价。
              申遗,不能全为了钱。申遗可以带来收益,但请将保护放在第一位,而不要报复般地透支申到了的文化遗产。否则,张家界被黄牌警告的事例,还会出现。用当前最为炙手可热的“凡客体”表述这种现象就是:爱申遗,爱涨价,爱贴金,爱十几亿元的花销,也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不是什么便宜货,不是谁的免费午餐;我是随时待命的“文化遗产”.



[本日志由 admin 于 2010-08-27 05:46 P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查看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770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