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国际背景资料选录

   刘泰特谈话101资料专辑
                      
                  1
                  , 1985年9月22日 美、日、英、西德、法的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达成一致意见:美元将贬值。具体涉及日本的条文大概表达了这个意思:日本将实行有以下确切意图的政策,加强推动(日本)金融市场和日元的自由化,使日元充分反映日本经济的内在实力。  
                  1973年日元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在此后的12年内,日元兑美元汇率总体呈现升值态势,但汇率基本在250:1上下波动。1985年9月日元兑美元汇率相对平衡格局突然被打破。 9月21日 ,日元汇率较上一个交易日升值一下子超过了4%。此后,日元在17个月内升值57%,日元汇率不断上升,进入长达10年的升值周期。日元对美元汇率从240:1提高到79:1。  
                     
                  2 ,50年代出口对于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除去朝鲜战争带来的巨大订单和经济繁荣)。  
                  1965-1973年,日本的实际GDP年增长率为9.4%,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6%。  
                  1974-1985年实际GDP年增长率降到了4.3%,而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实际效应约50%)。  
                  随着日本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出口经济成为重要内容。  
                     
                  70年代的10年里,日本汽车对美出口增加6倍,对欧洲出口,汽车增长54倍、彩电增长10倍、钢铁5倍。  
                  1980年,日本出口美国汽车占美国当年汽车上市量21%。  
                  1985年,日本制造的半导体在美国市场上占14%。  
                  1977年起,日美贸易入超比率在30%左右徘徊,1984年达44%,1986年达52%。  
                  从1979年开始,日本的贸易顺差从月1万亿日元(按1979年汇率约50亿美元)到1985年时已经超过了9万亿日元(约360亿美元)。  
                  3,1986年日本制造业企业利润比1985年降了75%之多。  
                  根据美国海关数据,1985-1988年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贬值约50%,但美国各类进口商品价格基本上只上涨10-20%。日本很多产商这时候为了保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不愿意提高出口价格。结果是日本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受到巨大的冲击。
                    为了应对“高日元衰退”,日本央行大幅降低利率,贴现率从1985年的6%大降到2.5%,不仅是二战后最低,而且是当时发达世界最低。此举结果:
                    降低日本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的压力。
                    通过拉大日本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率差别,缓解(对冲)日元升值的压力。  
                  促使日本的消费,拉动内需。
                    日本企业债台高筑。企业的固定负债(还不是全部负债)从1985年的150万亿日元狂涨到1991年的350万亿日元。  
                     
                  4,整个70年代日经指数上涨300%左右(如果计入70年代的高通胀率,实际回报没有)。  
                  1985-1990年日经指数上涨幅度超过300%。
                    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不超过20(70,80年代前半部分在10-15之间)。  
                  日本1955-1985年股市平均市盈率10-20之间,而1985-1990年从20几狂涨到70左右。  
                  1990年日本股市的巅峰时,市值约为5万亿美元。  
                  1990年日经指数40000点后,一路下跌,目前徘徊在10000点。  
                  80年代中期后,日本企业兴起了金融热,既所谓“财技术”,类似前几年美国流行的金融工程。1985-1989年,股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制造业企业三分之二的利润来自于金融收入。  
                     
                  1985-1990年日本全国房地产价格大约上涨100%,东京大约上涨150%,这是平均数。  
                  1979-1985年日本房屋贷款大致从17万亿日元升到20万亿日元左右,而1985-1990年从20万亿到40万亿。1990-1996年从40万亿到52万亿左右。  
                  日本城市地价从1990年到2008年稳步下跌了50%。  
                  很多企业都是在极度繁荣和冲昏头脑的情况下作出投资的。高价投入土地厂房等,后来都亏本。不少企业倒闭,银行形成坏账。1990年初很多行业产能开始严重过剩。  
                  受泡沫经济影响,日本企业1988-1990年企业设备年增长率分别为14.8%、16.6%、12.4%,投资额年年超过美国。过度的设备投资是90年代设备投资停止的主要原因。
                    日本是注重内部团结和谐的国家。经济萧条时期日本受到很大冲击,一个银行家大幅卖空日元赚得盆满钵满,随后在一片声讨中遭到刺杀。  
                     
                  5,1985年日元大幅升值后,1986年日本贸易顺差大降,但如果以美元来计价的话,由于日元升值了以美元计算的日本贸易顺差并没有受到显著的影响。
                    日本对欧洲的贸易顺差根本没有受到影响。
                    日本90%的原料依赖进口。日元的升值大大降低了原料进口的成本,消费者通过产品价格的降低而提高实际所得,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而提高利润率。1985年的升值节省了近每年2万亿日元的能源进口费用
                    根据日本经济计划厅估算,从1985年10月到1987年12月日本因日元升值获得的利益约合2265亿美元。(1985年日本GDP是1.5万亿美元)。
                    日本一些大企业1987年的盈利率平均达33.2%。
                    1985年日本海外生产比率为3%,1999年为14%,很多低附加值产业被移到海外。  
                  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的最大债权国,1985年日本的对外纯资产额为1298亿美元,1991年达3830亿美元,2004年高达16118亿美元。  
                  1987年增加财政支出9.6万亿日元扩大内需(约3%的GDP),再加上大幅降低利率,导致流动性极度过剩。  
                  日元大幅升值,产生“财富效应”,1987年企业利润和宏观经济表现很好,使自信心更加膨胀。1989年日本股票市盈率高达70以上,出租商业房地产的利润率不到2%。  
                  1990年开始日本人口几乎零增长。  
       6,本币升值并没有阻挡德国和日本出口的长期增长趋势。  
                  从1969年德国马克升值开始,到1990年10月德国统一,马克兑美元从 0.49升 到1.29,升值幅度为164%,但出口增长更快,出口规模从1969年的581.3亿马克增加到1990年的3407.8亿马克,增加幅度为486%。  
                  日元从1971年开始升值,到2007年7月,日元兑美元从358上升到120,升值幅度为195%,而2007年1-7月日本出口相比1971年同期增长了892%。  
                  即便在一个较短时期,它们本币的快速大幅升值也没有导致出口的大幅下降。  
                  1985年2月到1987年12月,德国马克兑美元累计升值110%,但同期德国月度出口规模仍然增长了1%;1985年5月到1989年1月,日元兑美元累计升值98%,日本出口月度规模减少了21%。  
                  短期升值幅度较大,可能升值初期出口有较大幅度下降,但随着出口厂商成本和出口结构的调整,出口增长会逐渐恢复。  
                                                              
                  以上数据转自《以“升值”抑制“通胀”》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查看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199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