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反弹还是反转?

先是汇金增持四大行,紧接着市场预期政策转向,随后中国政府出台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小型、微型企业。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中国股市在本周演绎了跌宕起伏的一幕,而且短期方向是向上的,一波反弹也酣畅淋漓的出现了。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是否是反转的开始呢?

反转必然是由反弹开始的,但反弹未必导致反转。无论市场上各种言论如何甚嚣尘上,那都是投资者情绪的反应,而且这种情绪看来有些急躁。要撇开市场情绪,理性分析反弹能否演变成反转,要搞清楚目前市场所处的环境以及这次反弹的来龙去脉。

在本周反弹出现之前,中国股市已经连续调整近六个月,期间在6-7月间有过持续了一个月的反弹,但最终未能改变市场趋势。以6-7月的反弹为分水岭,之前市场回调的主要原因是紧缩政策影响开始显现,市场受困于资金面的吃紧以及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之后的回调则是起于欧债危机再度集中爆发,同时依旧伴随着市场对经济增长和资金面的担忧,另外大量IPO和再融资项目获批也使得市场供求失衡。

此前市场下跌的核心原因,主要有几下几点:紧缩的货币政策持续、政策影响下市场资金面吃紧、政策影响下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欧债危机发酵和市场供求失衡加剧。

那么,汇金增持四大行以及后来中国政府出台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到底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呢?

汇金增持四大行并没有改变市场的基本面和政策面,汇金增持的数额相对来看极其有限,对资金面的影响微乎其微。其最明确的意义在于,以汇金为代表的中国官方资本认为,当前权重股股价已经低估。汇金增持对市场的影响仅限于信心的提振,除此之外,任何其他的联想似乎都并不合适。更何况,市场是否认同银行股低估还有待观察。

而中国政府出台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其直接意义就是中国政府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目前的生存困境给予了正视并做出了积极反应。就其金融政策的支持而言,相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确实是积极的政策改善,但并没有涉及中型企业,更没有涉及国有及其他大型企业,因此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有限。也就是说,中国政府此举可能只是希望小型和微型企业生存环境不再恶化,目的是防止结构性的金融风险暴露。要知道,到目前为止,存款准备金率没有调降,基准存款利率也没有调降,国庆长假后中国央行还开始加大了公开市场资金回笼力度,事实就是如此。该政策只能说是一个结构性微调,而不能看做是政策的转向。

其实,早在中国政府出台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政策的前一天,市场就已经开始期望紧缩政策的转向,这是导致10月12日A股大涨的重要原因。政策转向的预期一方面是来自于对汇金增持的联想,另一方面是通胀见顶预期的催化作用。一些研究机构预测,到今年年底,中国CPI同比增速或回落到4%左右的水平,而实际上9月份中国CPI同比增速还处于6.1%的高位。

中国本周出现的强劲反弹,其夹杂了太多的乐观情绪,是情绪波动导致了市场的上涨,而情绪引发的上涨只能定义为反弹,尚不能看出反转的迹象,因为还未有任何迹象显示乐观预期开始兑现。紧缩政策至今没有转向,紧缩政策对资金面的影响和经济增长的
影响也没有显著变化。

股市是兑现预期的交易场所,预期先行必然会影响股价,如果预期兑现,则市场将继续发展,但如果预期落空,市场将进行自我修正。这就是从反弹到反转变化之间的实质。

当然,尽管紧缩政策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的转向,但欧债问题和市场供给倒确实有改善迹象。欧盟各国已投票通过了欧洲金融救助方案(EFSF)规模的扩大议案,德国和法国也声明将帮助希腊债务问题和银行业,英国和欧洲央行也进一步采取了注入流动性的行动。虽然这些行为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但应足以帮助全球金融市场避免因欧债危机和银行系统脆弱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接下来的拯救可能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不是急风骤雨式的恐慌。中国股市的外围风险暂时趋于平静。

在中国股市的供求失衡方面,长假过后也有些许改观迹象。10月12日拟在深交所上市的四家企业中,有两家未通过,本周五和下周一共有4家企业过会,但规模都较小,这和之前中国水电、中国交建和陕西煤业相继过会形成明显对比。至少,目前可预见的供给压力仅止步于国庆节前集中增加的一批IPO和再融资方案。然而,长期来看,中国股市仍会担当更重的融资角色,这是中国证监会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也是减轻银行融资压力的重要途径。

综合来看,中国股市本周的上涨主要由情绪主导,只能定义为反弹,至于是否反转现在下判断还为时过早。在货币政策出现实质性宽松之前,市场难以走出反转行情,因为经济增速和资金面必然会受到限制,边际改善带来的上涨也只能是反弹。而欧债危机的影响减轻了短期内的市场压力,长期依然不确定性较大。至于股票的供给失衡问题,短期或有改善,但长期同样不宜太过乐观。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查看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761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