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崛起——由美钞到人民币

人民币的崛起
            Turning from green to red
            由美钞到人民币
            The yuan is displacing the dollar as a key currency
            人民币正取代美元成为关键货币
          

            上周在东京年会上,国际金融要员都密切关注着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的讲话。而实际上,伯南克的讲话却敦促大家不要过分关注。很多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抱怨道,美联储的宽松政策破坏了他们经济的稳定,造成高通胀和资产价格上升。伯南克先生指出,新兴经济体只需使各自货币与美元脱钩就可以使自身不受其决定的影响。新兴经济体惯于追随美元,无论美国货币政策多么宽松,无论伯南克何时采取宽松政策,新兴经济体总是受其影响,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政策制定者可能在伯南克想到说什么之前就注意到他讲话的内容——取消与美元挂钩以忽略他的决定(译者注:指伯南克推出的QE3)。当天的另一次讲话中(这次出席的人少了很多)中国央行副行长指出,中国继上次抛出后将不再吸纳美元储备。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和马丁·凯斯勒(Martin
            Kessler)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研究表明美元在新兴世界的影响力正日益减退。曾经追随美元的货币如今已不再紧随其后。一些货币自由浮动,但还有一些货币正随着新的货币——人民币稳定运行。
            

            一些易于发生通胀的新兴经济体,如厄瓜多尔,已将美元作为其法定货币。其他国家,如约旦,使其汇率盯紧美元。这些官方政策是美元国际角色的措施之一。萨勃拉曼尼亚先生和凯斯勒先生基于汇率在市场上的表现,使用了一种不同的措施。他们识别出随美元浮动的货币与第三方货币如瑞士法郎的每日浮动。这种“共同浮动”可以反映出很多市场力量,而不是官方政策。共同浮动不需要完全相关,只需要紧密关联以排除巧合即可。
          

            基于这项措施,他们研究发现,美元依然在31种新兴市场货币(一共有52种)中发挥着拉动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国家,包括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俄罗斯,自金融危机后就渐渐“弃锚出港”,不再与美元有密切的联系。过去的两年与危机前的几年(即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相比,研究表明在38个案例中,美元的影响已经减退。
            

            过去,美元在东亚占据着支配地位。但是如果有的话,东亚如今以人民币为准。东亚七国如今更加倾向于盯紧人民币(或红钞),而不是美元(或绿钞)(见图表)。美元波动1%,东亚各国货币随之波动0.38%。若人民币波动1%,东亚各国货币则随之波动0.53%。
          

            当然,人民币本身也不是自由浮动的。自2010年6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大约9%,每日在比较小的范围里略微浮动。人民币与美元的紧密联系给萨勃拉曼尼亚先生和凯斯勒先生带来了一个数据难题:如果这两种货币直接紧步相随,那么他们如何辨别出一种货币是随美元还是人民币浮动?两位经济学家放松了对假设的限制,指出人民币如今独立运行,足以使他们辨别出其影响力。但是人民币的一些显著特点依然是借助美元的荣耀效应产生的。
          

            除去东亚地区,人民币的影响依然有限。美元波动1%,新兴市场货币平均随之波动0.45%,而对于人民币,他们仅仅波动0.19%。但是随着经济和贸易活动规模的增大,人民币的货币影响力将继续增加。单单基于这两种力量,萨勃拉曼尼亚先生猜测,人民币的影响力将在2035年左右超过美元,成为关键货币。到那时,美联储主席就不会吸引这么多关注了。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查看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759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