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仍能一枝独秀的只有金融业

  油价再升,因尼日利亚局势紧张,加上墨西哥产油减少。一场「沉默的海啸」正席卷全球,国际稻米价已上涨三倍多,世界银行预测粮食价格今、明两年仍居高不下。长达三十几年的低粮价时代宣布结束,高粮价时代来临。
            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数字,2006年全球粮食产量二十亿一千二百九十万吨;2007年二十一亿零八百五十万吨,上升4.7%,可见粮食供给并没出现缺口,只是有一亿吨粮食用作生产生物燃料,出现人类史上第一次汽车与人争食!再加上一些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以及国际投机资金炒卖。
            据花旗研究报告,今年首季流入石油、金属及农产品市场的资金高达700亿美元。美国投机者已持有美国一半以上农产品期货,形成全球食贵米。联合国粮食组织估计,未来十年粮食价不会回落到危机前的水平,令依赖进口粮食国家在粮食方面支出今年上升40%。穷者越穷,富者透过投机炒卖越富。
            中国内外资税制统一,导致「特区」不「特」,深圳正一步步失去低税地区的吸引力,加快令制造业离开。至于能否一如香港转型为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现在正在摸索中,因深圳税率高达25%,较香港的16.5%高。
            高盛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率放缓,会影响零售股如百盛(3368)、新世界百货(825)及其他零售股。大摩推介佐丹奴(709),因今年第一季营业额上升15.1%,4月份则升10%;同时担心地震令CPI高居不下,令A股回落而加重H股调整压力。瑞银则认为,地震将刺激水泥股、钢铁股价上升,因为炒重建概念。花旗推介中兴通讯(763),估计今年每股获利1.123元,上升21.3%,PE二十八点一倍,目标价37.14元;但高盛建议沽出该股。
            中移动近日回落,理由是重组后中国电讯市场将由三大集团分享。中移动母公司收购铁通后,情况将同其他对手接近,令过去优势渐失,因此成为基金抛售对象。
            外传即将公布的S&P╱Case-Shiller指数(反映美国二十个大城市住宅楼价)今年3月份较一年前下跌14.2%。5月份商会信心指数估计回落到60(4月份62.3),是1993年8月以来最低。芝加哥期货市场内,有42%估计5月23日美元利率不变(上周比例为31%),加息四分一厘的机会由42%下降至39%。
            英国楼价出现第八个月回落,5月楼价平均跌0.5%,至172200英镑(约265万港元);伦敦楼价更跌1.9%,是2005年11月以来最大跌幅。交易完成时间则由一年前需要五点八星期增加至九点八星期。
            野村证券分析,2007╱08年度一百三十间日本企业因互控而损失32亿美元,Topix指数2007╱08年度下跌29%。日本企业之间互控由十九世纪开始,代表企业之间互相合作及支持;1990年代起则成为日本股市一沉不起的最大理由。2007╱08年度日本有一千七百二十二间公司在东京交易所上市,有二百七十三间股价跌幅超过50%、九百四十七间跌幅超过30%。
            内地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6.5%,分析界认为一旦升至18%,便会引发信贷扩张期结束,成为压塌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沪深A股熊市去年10月已开始,最近一次反弹只是前跌幅31.8%,属最弱的反弹。至于港股熊市去年10月亦开始,熊市二期反弹只是前跌幅50%,属中性,即较沪深A股强。大气候与小气候之分:大气候乃大势,有牛熊之分,「这次不同」这句说话不知害死多少投资者。至于小气候乃行业盛衰,其他还有个人得失,例如资源股低潮在1999到2000年,目前刚完成七年牛市。所谓牛熊共舞(在牛市中有不少行业仍在回落;在熊市中仍有个别行业在上升),此乃小气候。
            伦敦每天外汇市场成交约11000亿美元,占全球总数32%;伦敦证券成交亦占全球证券交易40%(占全欧洲债券交易70%)。估计GDP达到3360亿英镑,占英国全国GDP的28%。如伦敦金融业出现衰退,对英国经济影响如何?香港1997年后亦渐渐走上伦敦之路。1973年前香港经济由出口贸易带动制造业为主。1973年前由洋行(俗称三行)主导香港经济,怡和洋行、和记洋行及会德丰洋行等在外国接订单,本港工厂则向洋行接单生产……,并由洋行提供资金周转。
            1973年石油危机后,香港三行时代结束,其后进入「四大支柱」期:即旅游及服务、地产及建造、金融及制造,香港的洋行则开始走下坡。怡和洋行将旗下九仓(004)由货仓业转为今天海运中心,成为商业、写子楼、酒店、住宅混合体。和记收购黄埔船坞后走向房地产发展。会德丰则以航运业为主。当年太古实业(B&S)亦开始将太古船坞改为太古城住宅物业,并将回笼资金投资国泰航空(293),发展航空业。1970年代亦系本港华资地产商开始冒起期,因和记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在印尼出事,加上1974年与宝马石油公司合并不成功,最终令控制权易手;会德丰因过分投资航运业,1980年面对第二次石油危机,损失惨重;怡和则因太早看淡香港1997年7月后主权回归,不但失去九仓控制权,连置地控制权亦一度不稳。太古洋行为保存自己控制权而发行B股保护(同A股有相同投票权,但价值只及A股十分一)。
            1984年7月中英联合声明草签,限制香港政府卖地每年五十公顷,令香港住宅楼售价由1984年7月至1997年7月每尺由600元上升到每尺12000元,上升二十倍。这段日子为华资地产大户带来惊人财富,八十年代香港亦进入地产成为经济火车头的日子。1997年7月1日因卖地限制取消,取而代之是每年供应八万五政策,令香港楼价开始大幅滑落,直到2003年9月特区政府推出孙九招为止,用勾地取代卖地,令香港土地供应重新受限制,本港楼价又再上升,但已无法同1984年7月至97年7月那段日子比较,只可用「复兴」两字去形容这段日子,而且升幅更集中在豪宅及甲级写字楼方面。
            为何楼价升幅只集中在豪宅及甲级写字楼?因1997年后香港仍能一枝独秀的只有金融业。由于内地企业大量来港上市,令香港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组成一个二十四小时环球金融交易圈,香港迅速纽约化或伦敦化,令主宰本港经济盛衰的权杖落入金融业手里(房地产由1984至97年主宰香港经济地位,现在变成依附金融业。1997年后是金融业盛衰带动房地产升降,而非1997年7月前由房地产盛衰主宰香港经济)。回归后香港金融业占全港GDP比重(政府数字是22.7%,但感觉远超此数)日渐上升。
            一如英伦银行行长金格所讲:「我们对于影响英国经济这么大的金融业,可以控制的实在很小。」香港金管局相较英伦银行可以控制的更小!在联系制度下,甚至连港元汇率同利率亦不受香港金管局控制!资金流入,香港金管局无法阻止;资金流走,金管局可以做的也不多。最得意是1998年打大鳄行动,能够成功有DD侥幸(因1998年9月俄罗斯债券出现危机,令美国联储局由抽紧银根改为放宽,去挽救长期资本管理)。
            香港经济是海岛式(无可避免不受外围因素影响)。今天影响未来香港经济有两大力量:一、美国次按危机;二、内地通胀率问题。去年8月至今两大因素早已引发本港股市大波动(swing),港股可以忽然狂升,又可以忽然暴跌。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查看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562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