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富士康加薪看A股潜在变局
作者:admin 日期:2010-06-05
富士康科技集团2日对外发布了向基层员工全体加薪的消息。据介绍,从2010年6月1日起,富士康集团对企业作业员、线长、组长薪资进行调整,员工整体薪资水平提升30%以上。
日前,本田面对中国工人罢工一事也提出将工资和福利增加24%的方案。据悉不少工人已经接受了该方案,并且开始复工。
两起加薪事件起因表面上看似不同:富士康是为了抚平社会对其员工低收入苦环境导致“12连跳”的指责;本田则是为了应对工人罢工。但事实上两事件所暗含的意义却是殊途同归:中国制造业一直被经济快速增长所容忍或掩盖的低廉人力成本的隐患,正在逐步暴露。
在工人做出消极或积极反应的同时,为了维护中国社会稳定和改善经济结构,中国政府近来也表态将致力于从深层次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基层群众的收入未来都有可能得到明显增长。以本田的24%和富士康的30%为例,如果未来中国最底层的劳动力成本出现如此幅度的增长,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明显的变化。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无疑也会因此暗藏变局。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整体经济有利有弊,对A股来说,同样会出现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先来谈一下负面影响。在宏观经济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提升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提升将增加通胀压力。这种潜在的通胀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胀。如果从长远的角度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刺激货币需求,中国货币当局可能为了防止货币增速过快上涨加大通胀压力和经济过热,也许会长期对货币政策保持审慎的态度。这就意味着除非经济出现大的滑坡,需要大量货币刺激,不然很难出现超宽松的政策局面。鉴于证券市场对资金面变化十分敏感,A股市场可能难以在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的过程中出现07年那样大幅上涨的局面。
行业方面,纺织服装、玩具和电子零配件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利润率本来就不高,大多企业主要依靠跑量来维持生计,一旦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这些行业可能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今年以来,国际服装进口商已经出现转向孟加拉等国的迹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因此,纺织等行业板块未来的成本压力并不是很乐观。
然而,除了以上的负面影响之外,正面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的信号,未来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增强。如果基层工人的收入快速增长,这势必会拉动中国的内需消费增长。虽然基层工人收入增长对总体消费的价格弹性影响可能有限,但由于人数总量庞大,对消费总量还是比较可观的。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测算,如果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增长10%,中国的真实消费水平可能增长0.2%。鉴于收入增加群体以低收入者为主,超市、食品、服装等中低层次的消费行业受益会更为明显。
第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能迫使企业寻求更有效率的生产手段,这是产业升级的一种方式。根据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经验来看,企业将会倚重于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平滑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和精细化流程管理可能面临需求的增长。相关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和专注于流程管理的软件企业未来的前景比较乐观。从产业升级的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些企业具备强劲的品牌塑造和推广能力,以及新产品的设计生产能力,从终端开始升级也有助于这些企业在未来摆脱成本压力。因此,有能力节约成本或具备创新开拓能力的上市公司,未来脱颍而出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成本压力,可能会迫使行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包括行业并购整合。在整合并购方面,一些缺少产品附加值和盈利模式单一的简单加工企业很有可能是最先出现问题的一批。如果此类企业出现大规模倒闭,市场上的代工企业也将逐步减少,导致产能不足,久而久之代工成本会慢慢上升。如果局面演变至此,有收购实力的大型企业可能就此低价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代工企业,以求稳定自己生产成本。这类并购出现在市场集中度较低的行业的概率较大,比如服装纺织行业。在电子零部件拼装领域,由于市场份额由富士康和伟创力等几个巨头占据,出现此类并购的概率还不大。无论是并购方借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或解决产能瓶颈,还是被并购方获并购溢价,涉及并购的上市公司都可能面临一定机遇。
综上,未来中国股市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面临较大的压力,但有能力削减成本或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上市公司可能逆流而上,同时可能出现的并购会带来一些投资机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相关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和专注于流程管理的软件企业值得关注。此外,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消费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对整个消费行业构成利好。然而,消费需求的上升同时也会带来通胀压力,中国货币当局或长期对货币政策保持审慎的态度,这可能意味着A股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过程中,难以遇到资金面十分宽松的局面。
日前,本田面对中国工人罢工一事也提出将工资和福利增加24%的方案。据悉不少工人已经接受了该方案,并且开始复工。
两起加薪事件起因表面上看似不同:富士康是为了抚平社会对其员工低收入苦环境导致“12连跳”的指责;本田则是为了应对工人罢工。但事实上两事件所暗含的意义却是殊途同归:中国制造业一直被经济快速增长所容忍或掩盖的低廉人力成本的隐患,正在逐步暴露。
在工人做出消极或积极反应的同时,为了维护中国社会稳定和改善经济结构,中国政府近来也表态将致力于从深层次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基层群众的收入未来都有可能得到明显增长。以本田的24%和富士康的30%为例,如果未来中国最底层的劳动力成本出现如此幅度的增长,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明显的变化。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无疑也会因此暗藏变局。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整体经济有利有弊,对A股来说,同样会出现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先来谈一下负面影响。在宏观经济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提升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提升将增加通胀压力。这种潜在的通胀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胀。如果从长远的角度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刺激货币需求,中国货币当局可能为了防止货币增速过快上涨加大通胀压力和经济过热,也许会长期对货币政策保持审慎的态度。这就意味着除非经济出现大的滑坡,需要大量货币刺激,不然很难出现超宽松的政策局面。鉴于证券市场对资金面变化十分敏感,A股市场可能难以在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的过程中出现07年那样大幅上涨的局面。
行业方面,纺织服装、玩具和电子零配件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利润率本来就不高,大多企业主要依靠跑量来维持生计,一旦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这些行业可能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今年以来,国际服装进口商已经出现转向孟加拉等国的迹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因此,纺织等行业板块未来的成本压力并不是很乐观。
然而,除了以上的负面影响之外,正面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的信号,未来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增强。如果基层工人的收入快速增长,这势必会拉动中国的内需消费增长。虽然基层工人收入增长对总体消费的价格弹性影响可能有限,但由于人数总量庞大,对消费总量还是比较可观的。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测算,如果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增长10%,中国的真实消费水平可能增长0.2%。鉴于收入增加群体以低收入者为主,超市、食品、服装等中低层次的消费行业受益会更为明显。
第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能迫使企业寻求更有效率的生产手段,这是产业升级的一种方式。根据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经验来看,企业将会倚重于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平滑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和精细化流程管理可能面临需求的增长。相关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和专注于流程管理的软件企业未来的前景比较乐观。从产业升级的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些企业具备强劲的品牌塑造和推广能力,以及新产品的设计生产能力,从终端开始升级也有助于这些企业在未来摆脱成本压力。因此,有能力节约成本或具备创新开拓能力的上市公司,未来脱颍而出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成本压力,可能会迫使行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包括行业并购整合。在整合并购方面,一些缺少产品附加值和盈利模式单一的简单加工企业很有可能是最先出现问题的一批。如果此类企业出现大规模倒闭,市场上的代工企业也将逐步减少,导致产能不足,久而久之代工成本会慢慢上升。如果局面演变至此,有收购实力的大型企业可能就此低价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代工企业,以求稳定自己生产成本。这类并购出现在市场集中度较低的行业的概率较大,比如服装纺织行业。在电子零部件拼装领域,由于市场份额由富士康和伟创力等几个巨头占据,出现此类并购的概率还不大。无论是并购方借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或解决产能瓶颈,还是被并购方获并购溢价,涉及并购的上市公司都可能面临一定机遇。
综上,未来中国股市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面临较大的压力,但有能力削减成本或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上市公司可能逆流而上,同时可能出现的并购会带来一些投资机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相关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和专注于流程管理的软件企业值得关注。此外,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消费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对整个消费行业构成利好。然而,消费需求的上升同时也会带来通胀压力,中国货币当局或长期对货币政策保持审慎的态度,这可能意味着A股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过程中,难以遇到资金面十分宽松的局面。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227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