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怎么看通胀风险

中国的通胀可能不是短期忧虑,但仍是长期风险,这似乎是中国央行本周发布的两份声明想要传达的信息。

央行统计部门对最近经济趋势的分析似乎显示了谨慎乐观的态度,即当前的通胀风险还不高。但仍有警告信号:报告说,调查显示通胀预期依然居高不下,食品价格可能仍然会反弹。

中国央行在4月经济报告中警告经济过热,但随着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似乎正在减弱。

今年6月消费者物价增幅达到2.9%,许多民间经济学家预计今年稍后将下降。中国央行计算的两项专有指标,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一些支持。

首先,央行有关中国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的估算数据显示,对工厂产能的压力减小了。央行将这一指标定义为实际产出与可能产出之间的差额,以可能产出的百分比来表示。如果产出缺口为正,则表明工厂正全力运转,以应对高需求,这通常导致价格上行。如果缺口为负,则表明因缺乏足够的客户,工厂产能闲置,而价格将下滑。

根据央行数据,6月产出缺口为正0.82%,这是七个月来首次低于1%。根据央行此前报告,3月产出缺口为正3.06%。尽管没有公布其他月份的数据,但报告中的图形似乎显示,过去三个月产出缺口每月均为下降。


People第二,央行的通胀先行合成指数转向,似乎暗示未来通胀将下降。该报告没有提供指标的数值,但图表显示,该指数在今年初刚过后即下降。

央行并没有对信号作太多解释,报告说,当前的通胀先行合成指数已升到高位,眼下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但这一指标的水平仍较高,未来仍有可能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最近在央行网站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表示,这可能是因为通胀的长期前景所致。她说,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挑战,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未来均可能上升。

胡晓炼写道,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已放缓,今后5-10年内可能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绝对下降。其结果是,“劳动力过剩局面将逐步逆转,劳动工资上涨压力凸显。”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能源资源消费很大,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使环境和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供应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胡晓炼写道,“能源资源一般越来越稀缺,其价格将不断上扬。劳动工资也有刚性,除危机、重大技术突破等导致阶段性下降外,其长期调整趋势是单方向的。”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查看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122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