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低迷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迷茫
作者:admin 日期:2012-07-23
就在上证综指濒临跌破前期底部之际,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股市和经济双双呈现弱势,这种情形并非可用巧合一言以蔽之。
在2012年初之际,一系列的政府口风和政策动向都表明,针对经济减速的逆周期调控即将开始。而这半年来包括降息和降准在内的货币政策、旨在引导民间投资的“非公36条”等政策也都出台了,但中国经济并未出现理想中的见底回升信号。在政策预期和政策出台引发的一系列躁动中,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完整且标准的过山车行情,如今又回到了年初的起点。
为什么会这样?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环境和政策意图。
在这次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均不同程度的熄火。以往的政策逆周期调控中,以投资拉动经济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其中又以政府投资为主。而这次受制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乏力和地方融资平台的遗留问题,中央政府有着明确的转型意图,即降低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
但无论从消费还是出口来看,形势并不乐观,这两架马车短期内无法担当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这次经济放缓是全球性的,欧洲因欧债危机深陷泥潭,不得不依靠财政紧缩来换取货币宽松,而且这还只是续命之举。美国经济虽然有更多积极迹象,但回暖力度显然不足,大多新兴市场同中国一样缺乏增长动力,由此导致中国出口表现一直疲弱。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经济还很难呈现显著复苏。
长远来看,中国的出口可能还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即全球产业格局的大转变。美国启动制造业回归,东南亚又抢占了中国的贸易加工份额,在要素价格已不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前景无疑不能像10年前、20年前那么乐观。虽然这种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快速影响到中国经济,但这意味着中国要靠出口来拉动经济的潜在动力已经不足。要素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并不是简单降低税费就可以弥补的。
指望消费在短期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也是不现实的。消费本身较低的弹性决定了它无法在短期内出现飞跃式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就算实现5年倍增,也要遭遇到社会保障缺陷的拖累。改善人均收入和社会保障是一个长期而且缓慢的过程。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中国经济似乎又不得不回到依靠投资的老路上。现实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过具体路径与以往有所不同。
中国政府明确要求稳增长和确保投资适度合理增长,但似乎又不愿意担当新一轮拉动投资增长的主体。“非公经济36条”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设施等领域投资,但效果至今并不明显。中国政府随后提出“利用价格杠杆”吸引民间资本,又提出要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上
“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些动作看得出,中国政府急切渴望民间资本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像2009年那样让自己来承担经济无序扩张的风险。
有句老话说,把马牵到河边,喝不喝水得看马自己。如今,就算把水盛到马嘴边,喝不喝水还得看它自己。马如果不口渴,或者对水心存疑虑,自然是不会喝的。民间资本也是如此。现在民间资本的风险偏好很低,不是喊一两声口号,做一两件事就可以被忽悠起来投资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的。更何况,早些年被鼓励投资的光伏太阳能领域,如今已经是一片萧条惨淡迹象,前车之鉴正在眼前。
如果民间资本不能拉动投资,那是否政府会再次逐步担当起拉动投资的主体呢?这有可能,但力度可能有限,一来是地方政府目前自身财力有限,二来是融资能力也不会像2009年那样强大。
要改变这一情况,各级政府似乎需要变卖资产来获得更多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仍然低迷,且在中央政府政策严格管制下,卖地似乎也很难弥补财政收入的减少。如果卖地不行,那是不是能卖其他资产?从这一角度考虑,未来国有资产证券化加速倒是大有可能。就在数天前,上海市政府表示将在三季度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进程。
这一假设的前提是,政府无论是出于拉动投资稳定经济的目的,还是出于自身利益的目的,都有着资产变现的冲动。
在具体的投资项目上也可能有所变化。按照目前的形势,普通商品房投资依然被压得很死,诸多公用事业领域又从政策上开放给了民间资本去投资,政府可以起到较大影响的投资领域应该在城镇化、铁路建设和保障房建设方面。
回到股市上,现在首先要认清的形势是,中国经济无论从消费、出口还是投资方面都存在增长乏力的情况,前两者受制于客观因素影响,而投资可能不得不被重新依赖。而投资方面民间资本是否愿意进入政府开放的领域,这是值得商榷和继续观察的。这意味着政府投资可能又不得不担当更多,而政府财政能力、融资能力和投资范围能力决定了,要有钱那就要卖资产,国有资产证券化会给市场带来主题性投资机会,然后拿钱去投资,可能成为着手处的铁路建设和保障房等领域也会潜伏着一定机会。
虽然很不情愿看到中国经济重回政府投资拉动的老路,但如果各个经济领域都看不到起色,也许也就不得不押注地方政府在若干个月后重操旧业。
在2012年初之际,一系列的政府口风和政策动向都表明,针对经济减速的逆周期调控即将开始。而这半年来包括降息和降准在内的货币政策、旨在引导民间投资的“非公36条”等政策也都出台了,但中国经济并未出现理想中的见底回升信号。在政策预期和政策出台引发的一系列躁动中,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完整且标准的过山车行情,如今又回到了年初的起点。
为什么会这样?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环境和政策意图。
在这次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均不同程度的熄火。以往的政策逆周期调控中,以投资拉动经济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其中又以政府投资为主。而这次受制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乏力和地方融资平台的遗留问题,中央政府有着明确的转型意图,即降低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
但无论从消费还是出口来看,形势并不乐观,这两架马车短期内无法担当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这次经济放缓是全球性的,欧洲因欧债危机深陷泥潭,不得不依靠财政紧缩来换取货币宽松,而且这还只是续命之举。美国经济虽然有更多积极迹象,但回暖力度显然不足,大多新兴市场同中国一样缺乏增长动力,由此导致中国出口表现一直疲弱。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经济还很难呈现显著复苏。
长远来看,中国的出口可能还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即全球产业格局的大转变。美国启动制造业回归,东南亚又抢占了中国的贸易加工份额,在要素价格已不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前景无疑不能像10年前、20年前那么乐观。虽然这种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快速影响到中国经济,但这意味着中国要靠出口来拉动经济的潜在动力已经不足。要素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并不是简单降低税费就可以弥补的。
指望消费在短期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也是不现实的。消费本身较低的弹性决定了它无法在短期内出现飞跃式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就算实现5年倍增,也要遭遇到社会保障缺陷的拖累。改善人均收入和社会保障是一个长期而且缓慢的过程。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中国经济似乎又不得不回到依靠投资的老路上。现实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过具体路径与以往有所不同。
中国政府明确要求稳增长和确保投资适度合理增长,但似乎又不愿意担当新一轮拉动投资增长的主体。“非公经济36条”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设施等领域投资,但效果至今并不明显。中国政府随后提出“利用价格杠杆”吸引民间资本,又提出要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上
“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些动作看得出,中国政府急切渴望民间资本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像2009年那样让自己来承担经济无序扩张的风险。
有句老话说,把马牵到河边,喝不喝水得看马自己。如今,就算把水盛到马嘴边,喝不喝水还得看它自己。马如果不口渴,或者对水心存疑虑,自然是不会喝的。民间资本也是如此。现在民间资本的风险偏好很低,不是喊一两声口号,做一两件事就可以被忽悠起来投资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的。更何况,早些年被鼓励投资的光伏太阳能领域,如今已经是一片萧条惨淡迹象,前车之鉴正在眼前。
如果民间资本不能拉动投资,那是否政府会再次逐步担当起拉动投资的主体呢?这有可能,但力度可能有限,一来是地方政府目前自身财力有限,二来是融资能力也不会像2009年那样强大。
要改变这一情况,各级政府似乎需要变卖资产来获得更多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仍然低迷,且在中央政府政策严格管制下,卖地似乎也很难弥补财政收入的减少。如果卖地不行,那是不是能卖其他资产?从这一角度考虑,未来国有资产证券化加速倒是大有可能。就在数天前,上海市政府表示将在三季度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进程。
这一假设的前提是,政府无论是出于拉动投资稳定经济的目的,还是出于自身利益的目的,都有着资产变现的冲动。
在具体的投资项目上也可能有所变化。按照目前的形势,普通商品房投资依然被压得很死,诸多公用事业领域又从政策上开放给了民间资本去投资,政府可以起到较大影响的投资领域应该在城镇化、铁路建设和保障房建设方面。
回到股市上,现在首先要认清的形势是,中国经济无论从消费、出口还是投资方面都存在增长乏力的情况,前两者受制于客观因素影响,而投资可能不得不被重新依赖。而投资方面民间资本是否愿意进入政府开放的领域,这是值得商榷和继续观察的。这意味着政府投资可能又不得不担当更多,而政府财政能力、融资能力和投资范围能力决定了,要有钱那就要卖资产,国有资产证券化会给市场带来主题性投资机会,然后拿钱去投资,可能成为着手处的铁路建设和保障房等领域也会潜伏着一定机会。
虽然很不情愿看到中国经济重回政府投资拉动的老路,但如果各个经济领域都看不到起色,也许也就不得不押注地方政府在若干个月后重操旧业。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543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