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面临经济政策难题
作者:admin 日期:2013-09-03
多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过去的结构性改革以及热钱流入等因素造就了新兴经济的强劲增长。当地民众则感受到了更多的实惠,本地区的货币升值不仅遏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也提升了民众的购买力,使人们可以购买更多进口商品。土耳其、巴西、印度尼西亚、南非等国家的新兴中产阶级已经喜爱上德国的汽车和日本的电子产品。即便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只是使新兴经济体在无尽的前进道路上受到了暂时的颠簸。
毫不奇怪,在投资者志得意满的同时,这些国家的决策者也开始引以为傲。
然而,情况总是在这种时候发生变化。
其中的一大部分责任被归咎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暗示将从秋季开始放缓向美国经济注入流动性的速度。然而,尽管美联储削减刺激措施无疑会对新兴经济体造成影响,但真正的原因更为复杂。
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过去进行的结构性改革都是“先摘低处的果实”,也就是采取那些相对简单易行、副作用较少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可能造成恶劣政治影响的措施。政治家们乐而为之,民众人人受益。
经济全球化给进口商品价格带来了下行压力,即便是在新兴市场经济接近或超过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也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
财富的不断增加,再加上获得选举权的民众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似乎确保了政治上的稳定。
但此后,“简易改革”的边际效益开始放缓,而更多的变革,包括通过教育改善国内人力资本、健全制度以及提升社会基础设施,都推行迟缓且收效缓慢。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下降效应开始放缓。民众开始对发展速度的不够迅速感到不满,甚至走上街头抗议示威。
这时候,国际投资者已越来越为这些国家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以及美联储可能关闭流动性阀门而感到担忧。
在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资本流动的方向突然发生逆转,货币迅速贬值,本地民众和国际投资者都对新兴经济体的政治危机和经济滞胀感到恐慌。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国家的问题会自行解决。货币的严重贬值将显著增强国内行业的竞争力,有助于消除经常项目赤字。但英国的经验表明,这一过程可能缓慢而不平稳,特别是在出口行业已经因过去的货币升值而受到挤压的情况下。无论是投资建设新的产能,还是寻找市场愿意接纳的产品,都需要时间。与此同时,失业人数还在不断攀升,政治动荡持续加剧。
究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使新兴市场国家度过眼下的这些难关?
事实上,新兴市场国家大多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特别是曾经遭受1997年危机重创的亚洲经济体。这些国家正在动用外汇储备来缓解市场对本地区货币的冲击。
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教授Menzie
Chinn在博客Econbrowser中写道,韩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尤为庞大,到目前为止,基本没有受到市场的冲击;与之相比,印度可以动用的外汇储备要少得多。
对于没有充足外汇储备的国家来说,大幅上调利率或许可以阻止资金外流。但如果投资者认为该国央行面对本地经济的严重放缓不可能长久忍受加息所带来的阵痛时,这种做法可能也不会有效。
既然危机是由结构性问题引发的,就必须采取结构性解决办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以往曾倡导将货币贬值、债务重组与大刀阔斧的财政整顿相结合,其中包括增税和削减支出,而且包括削减补贴,因为新兴市场往往有大量贫困人口,而政府将许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控制在低水平。
但不要忘记,与马来西亚(1998年实施了严格的资本管制)等实施了资本管制的国家相比,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采用了上述政策的国家所经历的调整过程要痛苦得多。
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央行都会有这样的期盼:美国经济增长势头温和,促使美联储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不会削减刺激措施,至少能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想出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633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