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面临四面楚歌
作者:admin 日期:2013-10-16
高收入发达的经济体自从爆发金融到现在已经过去有6年的时间了。华尔街金融巨头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破产所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都已过去五年了。欧元区希腊做假账曝光而且引发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也很快过了四年时间。那么,到现在,全球经济是否还在危机中?还是已经缓步走入复苏的轨道呢? 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忘却的事实开始说起,发达经济体目前状况仍然十分脆弱。 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几大中央银行,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局、欧洲中央银行、英国的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这些最主要的银行短期利率目前都低于百分之零点五。这种超低的利率时代已经维持了四年时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了。自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以来,日本的中央银行,即日本银行始终维持着超低利率局面。 危机爆发到现在为止,美国联邦储备局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膨胀了将近三倍,而且仍在以每个月850亿美元规模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普遍被认为是比较的保守的欧洲中央银行承诺,假如有必要的话,会通过去年夏季公布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直接购买陷入困局的政府债券。日本银行在新履职行长黑田东彦的率领下推出了一项庞大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计划。 结果如何呢?这些看似积极的货币政策,究竟给国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局面呢?结果还是令人失望的。2013年二季度目前最大的六个高收入发达经济体当中,仅有美国和德国的整体经济规模相较五年前的危机前的顶峰时期的经济规模有所增长壮大,美国经济上涨了5%,德国的经济上涨了2%。法国的经济上涨了0%,英国经济下降了3%。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最大的意大利,经济重挫了9%。 扩张货币政策之下的缓慢增长体现出这些经济体一直是多么疲弱,尽管金融领域在复苏,房地产价格在纠正,私人负债在减少。预计这种疲态也不会很快消失。 9月份,人们对2014年的共识预测,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会达到2.7%,英国到2.1%(高于1月份1.7%的预期),日本达到1.7%(高于1月份1%的预期),而欧元区则只有0.9%。 欧洲中央银行的介入以及困难国家政策制定者的承诺已经给欧元区内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很多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包括仍在恶化的公共债务、高成本信贷以及脆弱的银行。所有遭遇危机的经济体继续处于深度萧条中。 新兴经济体也是头顶逆风。关于中国2014年增长率的共识预测已下降至7.6%,印度的预期增长率则是6.6%。诚然,从其他重要经济体的标准来看,这样的增长率依然很高。但这两大经济体在维持快速经济增长方面都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最受关注的是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危机爆发不久,中国就通过大力扩张信贷维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中投资所占的比重从2007年的42%难以置信的快速上涨到2012年的48%。经济从依赖投资转向更加平衡、速度放慢的增长,着实让经济增长面临突变的可能性。 如果中国的增长下降,所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可能会给大宗商品出口国带来严重的困难。随着高收入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的逆转,全球很多经济体都可能会受到金融条件剧烈变动的不利影响。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规模的可能性就带来了这种动荡的迹象。极端的货币宽松创造出了大量的“套利交易”,投资者在外汇市场以低成本借入低利率货币(主要是美元),然后投资到风险更高的资产。这类交易平仓时往往是破坏性的,会引起市场大幅波动。 可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更大规模的长期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被称作全球经济的“信贷繁荣瘾”。相关的一个疑虑是,全球经济必要的供需再平衡将如果发展。这里的一个较大的难题是欧元区向“大德国”的模式转型,经常账户从2008年的赤字(GDP的百分之一)转变为2013年盈余(可能达GDP的百分之二点五)。在当今储蓄过剩的全球经济当中,这就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壁垒政策。 但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当属相关高收入的发达经济体今后几年有可能的增长率,以及新兴市场的经济体和高收入发达经济体继续融合的可行性。 对于头一点,关键在于高收入经济体能否回到危机之前的增长率,甚或恢复危机之前的生产水准。对于第二点,关键是随着高收入经济体的逐步复苏,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能不能继续大幅度领先于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现在能给出的回答是,头一个回答--不知道答案,第二个回答--有这种可能性。各国间经济实力的平衡状态持续发生着变化,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再平衡。可是,全球经济的未来仍充满了危机和风险。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98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