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制度(十二之一) ――张五常著
作者:admin 日期:2008-06-27
仅以此文献给朗奴·高斯。他那权利要有清楚界定的理念,唤醒了一个庞大的国家。并以此祝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三十周年。
要找出经济奇迹之谜
这篇文章要找这问题的答案。长而复杂,因为我有一段历史要叙述,有一个理论要解释。这样,我要专注于中国做对了什么。这里我只能再说,要批评中国,我可以写很多本书。
自1980年起,中国真是个经济奇迹。米尔顿·佛利民曾经高举香港的经济奇迹,因为人口上升了十倍而人均收入还有可观的增长。然而,香港以北的深圳,人均收入的增长比香港还要快,而同样的时间人口上升了四十五倍。举另一个例,我和太太造访绍兴后五年,再回去面目全非。报道说,一些劳工离乡三年,回乡找不到自己的家。有些深在内陆的城市,像三藩市那样,高楼大厦在夜间灯光闪闪。目前,世界上过半的新升降机是在中国装置的。
今天在中国,高速公路每年建造四千多公里,足以横跨整个美国。九十年代中、后期,世界百分之十七的建筑起重机集中于上海。那时楼价急跌,但午夜还可见到熔焊工人在高高的钢架上操作,仿佛天上的星星。上海在五年间建成的商业楼宇面积,比发展得快的香港的五十年还要多。2002年,上海的策划者突然大幅减低楼宇建筑的容积率,因为发觉高楼大厦的重量使该市下沉。从南京到上海的四线公路,启用时因为车辆稀少而被批评浪费,但五年后交通堵塞,进帐可观,要扩充为八线了。因为车辆按大小收费,载货超重严重,世界级的公路很快就被压坏了。整个国家的所有港口都要排队卸货。2005年,地球最长与次长的跨海大桥同时建造,而且是在同一个地区。
温州一家造鞋厂雇佣十二万员工。该市差不多产出地球上的所有打火机及圣诞灯饰。义乌,十五年前以地摊小贩多而知名,今天每日输出过千个货柜,来自韩国及非洲的购买商人云集该市,使写字楼的租金升穿楼顶,有谁听过几千间店子只卖短裤,不卖其他?这是义乌,那里的批发商大得我一看就坐下来,因为老人家不容易走那么远。乐从镇有一条马路,两旁满布家具商店,长达十公里。苏州的广大工业园,园艺美观,满是世界级的名牌工厂与世界级的厂房设计,五年间在农地上冒出来。杭州每年游客四千万。该市有一间零售店,出售一个名牌皮包,每天平均进帐八万美元。
下注投资等待机会
我可以不断地继续叙述类似的现象。没有什么意思吧。需要补充的,是浦东的一个故事,即是上海黄浦江之东。1993年我戴佛利民夫妇到那里,见到的只是一行一层高的店子,据说是建造给邓小平看的。佛利民当然反对这样做,指出政府的发展策划一般失败收场。然而,八年后,我带一位美国建筑设计师到浦东商业区,他目瞪口呆,说那里密集的摩天商厦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上了一课:一个象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而又发展得那么快的国家,会有很大的空间容许以尝试的方法学习。(注二)
今天,浦东的商业楼宇还在建造不停,空置着的很多,楼价却在上升。这些看来是互相矛盾的现象只有一个解释:人们在等待。他们下注投资而等待,期望着一旦中国解除外汇管制与金融管制,上海浦东会立刻成为一个有领导地位的金融中心。
统计的数字加不起来。一个从事统计的官方朋友,直言无法前后一贯地把数字组合。2005年,北京相当大幅地把过往统计的增长率提高,但这调整可没有算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是戏剧性地改进了。不止此也,大部分的省份统计的增长率,高于北京对整个国家的统计,有些高很多。2006年,广州报道该市的人均收入暴升,但主要是因为他们用产出总值除以户籍人口,忘记了数百万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的产出贡献。没有疑问,2000年起农民的生活直线上升,但官方的统计却说他们的增长率低于城市的。他们一定是用了户籍人口算,因为没有谁知道多少农民「流动」去了。我认为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人口在国内流动。不知道这个陷阱,外间的机构几番报道,说中国的基尼系数正在危险地上升。这些报道脱离目标要以英里算。
注一: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London:1982), Hobart Paper 84
注二:当1997年上海宣布将在浦东建设一个新的国际机场,怀疑的人说旧机场的使用还没有达到饱和点。浦东的新机场1999年启用,过了不久一条跑道不够。2005年增加了一条跑道,2008年再加一条及一个新的候机处。旧机场现正增建另一条跑道。这样看,上海每隔两年半就增加一条国际机场跑道了。
收费的公路与桥梁有类同的故事,本来亏损的没多久就赚钱。一位朋友惋惜卖掉一段公路,因为不久后满是车辆。一位来自台湾的规模不大的方便面生产商,五年后每天产出三千万包。从2000年到2006这六个年头,在中国投资的人差不多不能出错。可惜好景不常,到了2007年底,这乐观的景象不再。
要找出经济奇迹之谜
这篇文章要找这问题的答案。长而复杂,因为我有一段历史要叙述,有一个理论要解释。这样,我要专注于中国做对了什么。这里我只能再说,要批评中国,我可以写很多本书。
自1980年起,中国真是个经济奇迹。米尔顿·佛利民曾经高举香港的经济奇迹,因为人口上升了十倍而人均收入还有可观的增长。然而,香港以北的深圳,人均收入的增长比香港还要快,而同样的时间人口上升了四十五倍。举另一个例,我和太太造访绍兴后五年,再回去面目全非。报道说,一些劳工离乡三年,回乡找不到自己的家。有些深在内陆的城市,像三藩市那样,高楼大厦在夜间灯光闪闪。目前,世界上过半的新升降机是在中国装置的。
今天在中国,高速公路每年建造四千多公里,足以横跨整个美国。九十年代中、后期,世界百分之十七的建筑起重机集中于上海。那时楼价急跌,但午夜还可见到熔焊工人在高高的钢架上操作,仿佛天上的星星。上海在五年间建成的商业楼宇面积,比发展得快的香港的五十年还要多。2002年,上海的策划者突然大幅减低楼宇建筑的容积率,因为发觉高楼大厦的重量使该市下沉。从南京到上海的四线公路,启用时因为车辆稀少而被批评浪费,但五年后交通堵塞,进帐可观,要扩充为八线了。因为车辆按大小收费,载货超重严重,世界级的公路很快就被压坏了。整个国家的所有港口都要排队卸货。2005年,地球最长与次长的跨海大桥同时建造,而且是在同一个地区。
温州一家造鞋厂雇佣十二万员工。该市差不多产出地球上的所有打火机及圣诞灯饰。义乌,十五年前以地摊小贩多而知名,今天每日输出过千个货柜,来自韩国及非洲的购买商人云集该市,使写字楼的租金升穿楼顶,有谁听过几千间店子只卖短裤,不卖其他?这是义乌,那里的批发商大得我一看就坐下来,因为老人家不容易走那么远。乐从镇有一条马路,两旁满布家具商店,长达十公里。苏州的广大工业园,园艺美观,满是世界级的名牌工厂与世界级的厂房设计,五年间在农地上冒出来。杭州每年游客四千万。该市有一间零售店,出售一个名牌皮包,每天平均进帐八万美元。
下注投资等待机会
我可以不断地继续叙述类似的现象。没有什么意思吧。需要补充的,是浦东的一个故事,即是上海黄浦江之东。1993年我戴佛利民夫妇到那里,见到的只是一行一层高的店子,据说是建造给邓小平看的。佛利民当然反对这样做,指出政府的发展策划一般失败收场。然而,八年后,我带一位美国建筑设计师到浦东商业区,他目瞪口呆,说那里密集的摩天商厦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上了一课:一个象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而又发展得那么快的国家,会有很大的空间容许以尝试的方法学习。(注二)
今天,浦东的商业楼宇还在建造不停,空置着的很多,楼价却在上升。这些看来是互相矛盾的现象只有一个解释:人们在等待。他们下注投资而等待,期望着一旦中国解除外汇管制与金融管制,上海浦东会立刻成为一个有领导地位的金融中心。
统计的数字加不起来。一个从事统计的官方朋友,直言无法前后一贯地把数字组合。2005年,北京相当大幅地把过往统计的增长率提高,但这调整可没有算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是戏剧性地改进了。不止此也,大部分的省份统计的增长率,高于北京对整个国家的统计,有些高很多。2006年,广州报道该市的人均收入暴升,但主要是因为他们用产出总值除以户籍人口,忘记了数百万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的产出贡献。没有疑问,2000年起农民的生活直线上升,但官方的统计却说他们的增长率低于城市的。他们一定是用了户籍人口算,因为没有谁知道多少农民「流动」去了。我认为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人口在国内流动。不知道这个陷阱,外间的机构几番报道,说中国的基尼系数正在危险地上升。这些报道脱离目标要以英里算。
注一: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London:1982), Hobart Paper 84
注二:当1997年上海宣布将在浦东建设一个新的国际机场,怀疑的人说旧机场的使用还没有达到饱和点。浦东的新机场1999年启用,过了不久一条跑道不够。2005年增加了一条跑道,2008年再加一条及一个新的候机处。旧机场现正增建另一条跑道。这样看,上海每隔两年半就增加一条国际机场跑道了。
收费的公路与桥梁有类同的故事,本来亏损的没多久就赚钱。一位朋友惋惜卖掉一段公路,因为不久后满是车辆。一位来自台湾的规模不大的方便面生产商,五年后每天产出三千万包。从2000年到2006这六个年头,在中国投资的人差不多不能出错。可惜好景不常,到了2007年底,这乐观的景象不再。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3069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