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促增长工具有限
作者:admin 日期:2012-05-14
周末中国领导人开始动用经济刺激工具来促进增长,但这些举措并不能像以往一样起到太大提振作用。
中国上周五发布一系列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包括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零售额数据等)之后,中国央行上周六晚间宣布,从5月18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刺激银行放贷,但银行业似乎已有足够的资金融通,银行间贷款利率上周五降至3.2%,低于2月后半个月的5.4%。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师宋宇说,将存准率降至20%的举措只是政府用来显示其放松政策意愿的一个信号,这一举措本身不会对刺激经济起到太大作用。
上周五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丧失动能,可能不会像中国领导人和市场分析师预期的那样实现反弹。
西方社会普遍认为提振经济增长对中国来说易如反掌。中国的政治体制使政府能较顺畅地实施政策。另外中国的债务水平相对较低,政府能够承担额外支出。就是靠着巨额贷款和支出方案,中国才得以平稳避开2008年和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造成的不利影响。
但中国政府在采取行动方面也面临限制性因素,机动性因此降低。大规模刺激措施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情况恶化,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决策者在考虑推出另一轮刺激计划时不得不谨慎从事。对于各国央行最青睐工具的利率,进行下调也会带来问题,因为这样做会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而过去一年来中国央行一直在试图平息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的局面。
此外,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被停职的风波给十年一次的政府换届带来不稳定因素。分析师们指出,由于确保政府平稳换届事关重大,这增加了中国采取措施提振经济增长的可能,但这也会造成对立派别更加不愿就大胆举措妥协的情况。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国问题专家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说,中国决策者目前面临两难境地,大规模信贷扩张可能是提振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方式,但这样做会给金融系统改革和恢复经济平衡拖后腿。如果能够悉心制定财政刺激措施,则更有可能实现长短期两个目标。然而一旦消费者和商业信心受到经济方面不确定性的打击,那么财政刺激措施的有效性就会受到限制。
中国政府正在寻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新途径。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较上年同期增长8.1%,创2009年春天以来最小增幅。分析师们此前普遍预计,第二季度经济将实现反弹。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经济反弹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部分分析师也下调了此前的预期。在4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前,瑞银(UBS)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将其对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的预期从8.4%下调至8%。
较低的公共债务水平意味着中国政府还有通过增加支出或减税来支持经济增长的空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1年中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为25%,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02%。即便包括地方政府债务,中国政府的公共债务状况也相对较为健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透露,截至2011年年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人民币10.7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22%。另外通货膨胀的回落也意味着政府可以有更多操作空间。中国4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3月份下降0.1%。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经济学家陆挺称,中国可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速保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增加公共开支的效果并不会马上显现。出于对地方政府难以实现宏伟目标的担忧,政府已经放缓了保障房建设的步伐。放松房地产调控可能为提振中国经济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将是一个令政府尴尬的政策转向。包括温家宝在内的高层领导人一直把刺破房地产泡沫作为政策日程的重点。房价目前为止仅较高点有很小幅的回落,让公众买得起房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经过三年的高投资后,基础设施项目中唾手可得的“果实”都已经被摘走了。为新项目选择融资需要时间,而且可能不会很快对经济产生刺激效果。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说,他们不会慌乱,但会寻找各种方法。
诚然,决策者可能考虑的数种经济刺激手段都有不利的一面,这些措施包括放缓人民币的升值以提振出口,降息以提振需求,以及更多地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措施可能放缓中国领导人早就认识到的必要的经济战略调整步伐,这种调整可以使中国更多地依靠内需而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中国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称,应当提高利率,至少是提高存款利率,这样可以增加普通消费者的收入。他说,经过一段时间后,更高的利率可能会降低家庭储蓄率,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但很少有政府愿意在经济不断放缓之际加息。
为弥补较低的存款利率,收入更高的家庭一直在将存款转为理财产品,常常是转为短期投资产品。这类产品提供的利率比央行允许商业银行提供的普通存款利率要高很多。对于中国的中小银行来说,存款减少意味着可供放贷的资金减少。中国很多中小银行的服务对象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
今年3月,温家宝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从2005年以来保持的8%降至7.5%。不过,新的增长目标只是象征性的──中国经济增速通常都比设定的目标快很多。中国专家说,新的目标意在向各省及地方领导发出一个信号,即中央政府希望调整经济战略,就算这意味着经济增速会放缓。长远来看,消费被视为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过,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下滑至更接近所设目标的水平,从而促使政府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其他途径。
中国上周五发布一系列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包括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零售额数据等)之后,中国央行上周六晚间宣布,从5月18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刺激银行放贷,但银行业似乎已有足够的资金融通,银行间贷款利率上周五降至3.2%,低于2月后半个月的5.4%。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师宋宇说,将存准率降至20%的举措只是政府用来显示其放松政策意愿的一个信号,这一举措本身不会对刺激经济起到太大作用。
上周五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丧失动能,可能不会像中国领导人和市场分析师预期的那样实现反弹。
西方社会普遍认为提振经济增长对中国来说易如反掌。中国的政治体制使政府能较顺畅地实施政策。另外中国的债务水平相对较低,政府能够承担额外支出。就是靠着巨额贷款和支出方案,中国才得以平稳避开2008年和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造成的不利影响。
但中国政府在采取行动方面也面临限制性因素,机动性因此降低。大规模刺激措施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情况恶化,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决策者在考虑推出另一轮刺激计划时不得不谨慎从事。对于各国央行最青睐工具的利率,进行下调也会带来问题,因为这样做会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而过去一年来中国央行一直在试图平息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的局面。
此外,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被停职的风波给十年一次的政府换届带来不稳定因素。分析师们指出,由于确保政府平稳换届事关重大,这增加了中国采取措施提振经济增长的可能,但这也会造成对立派别更加不愿就大胆举措妥协的情况。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国问题专家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说,中国决策者目前面临两难境地,大规模信贷扩张可能是提振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方式,但这样做会给金融系统改革和恢复经济平衡拖后腿。如果能够悉心制定财政刺激措施,则更有可能实现长短期两个目标。然而一旦消费者和商业信心受到经济方面不确定性的打击,那么财政刺激措施的有效性就会受到限制。
中国政府正在寻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新途径。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较上年同期增长8.1%,创2009年春天以来最小增幅。分析师们此前普遍预计,第二季度经济将实现反弹。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经济反弹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部分分析师也下调了此前的预期。在4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前,瑞银(UBS)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将其对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的预期从8.4%下调至8%。
较低的公共债务水平意味着中国政府还有通过增加支出或减税来支持经济增长的空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1年中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为25%,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02%。即便包括地方政府债务,中国政府的公共债务状况也相对较为健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透露,截至2011年年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人民币10.7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22%。另外通货膨胀的回落也意味着政府可以有更多操作空间。中国4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3月份下降0.1%。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经济学家陆挺称,中国可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速保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增加公共开支的效果并不会马上显现。出于对地方政府难以实现宏伟目标的担忧,政府已经放缓了保障房建设的步伐。放松房地产调控可能为提振中国经济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将是一个令政府尴尬的政策转向。包括温家宝在内的高层领导人一直把刺破房地产泡沫作为政策日程的重点。房价目前为止仅较高点有很小幅的回落,让公众买得起房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经过三年的高投资后,基础设施项目中唾手可得的“果实”都已经被摘走了。为新项目选择融资需要时间,而且可能不会很快对经济产生刺激效果。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说,他们不会慌乱,但会寻找各种方法。
诚然,决策者可能考虑的数种经济刺激手段都有不利的一面,这些措施包括放缓人民币的升值以提振出口,降息以提振需求,以及更多地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措施可能放缓中国领导人早就认识到的必要的经济战略调整步伐,这种调整可以使中国更多地依靠内需而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中国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称,应当提高利率,至少是提高存款利率,这样可以增加普通消费者的收入。他说,经过一段时间后,更高的利率可能会降低家庭储蓄率,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但很少有政府愿意在经济不断放缓之际加息。
为弥补较低的存款利率,收入更高的家庭一直在将存款转为理财产品,常常是转为短期投资产品。这类产品提供的利率比央行允许商业银行提供的普通存款利率要高很多。对于中国的中小银行来说,存款减少意味着可供放贷的资金减少。中国很多中小银行的服务对象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
今年3月,温家宝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从2005年以来保持的8%降至7.5%。不过,新的增长目标只是象征性的──中国经济增速通常都比设定的目标快很多。中国专家说,新的目标意在向各省及地方领导发出一个信号,即中央政府希望调整经济战略,就算这意味着经济增速会放缓。长远来看,消费被视为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过,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下滑至更接近所设目标的水平,从而促使政府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其他途径。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48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