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比价和汇率
作者:admin 日期:2008-04-18
本文主要讨论商品比价和汇率的关系。基本的结论是,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化对不同商品的比价特别是上中下游产品的比价有重要的影响。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伴随着人民币升值,一些重要产品的比价会发生大的变化,中游和下游产品的比价趋于下降。这样的变化对不同产业的相对利润和其他一些方面的情况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因为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趋于一致,一国名义汇率的变化倾向于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本币贬值倾向于使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升值倾向于使国内通货膨胀率下降。从这个逻辑出发,早先的研究非常关注汇率变化向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传导。后来的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这个传导作用从1980年代以来显著变弱了。汇率变化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假设与一个国家可以和应当稳定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假设有矛盾。
如果货币政策以稳定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那么国内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只是出乎意料的随机波动,汇率向通货膨胀率的传导只是在这一点上还有余地。1980年代以来,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稳定国内通货膨胀率,并且在这点上相当成功,结果就是国内通货膨胀率对汇率的反应变小。至少在过去十多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相当弱。
在1997-2002年之间,因为有一段时间发生了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率对汇率的反应相对比较大,甚至可以说人民币升值是发生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通货紧缩是货币当局所不乐见的,通货紧缩发生并且持续一段较长时期,本身就意味着当时的货币政策不能控制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率。在走出通货紧缩之后,特别是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货币政策重新获得了对通货膨胀率的控制,汇率变化对通货膨胀率的传导就近于消失了。特别是,在考虑中长期变化的时候,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可以几乎没有关系。
在政府不干预贸易和汇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决定国内通货膨胀率,但并不决定真实有效汇率,因为名义汇率是浮动的。在中国的情况下,政策同时决定名义汇率和通货膨胀率,因此真实有效汇率可能相当大幅度偏离其均衡水平。这个情况与别的很多经济中的情况是不同的。
3)如果通货膨胀率与名义汇率完全独立,两者中的一个发生变化,就会对不同商品的国内比价发生影响。假如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不变,按一价定律,中国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和通货膨胀率就与其他国家一样。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中国的总的通货膨胀率比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低,那么中国的不可贸易商品的通货膨胀率将比其他国家更低,由此中国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的比价将上升。或者,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其他国家一样,而人民币贬值;贬值的效果是可贸易商品的通货膨胀率更高,这一点与通货膨胀率不变的假定意味着不可贸易商品的通货膨胀率降底。
所以,给定国外通货膨胀率,名义汇率和通货膨胀率任一个下降都会引起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比价的上升。综合起来,真实有效汇率下降会引起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比价的上升。
4)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区别过于简单,难以作为有关统计的标准,实际统计的价格指数也没有按商品的可贸易性区别的。不过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不同价格指数对于名义汇率变化的反应很不相同,中间产品价格指数对汇率的反应相当强,而消费品价格指数基本上没有反应。这可以想象为,中间产品中可贸易商品的比例大,消费品中可贸易商品的比例小。就消费品总体来说,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对汇率的反应是相反的,才能产生整体反应为0的结果。
这就是说,相对而言,中间产品接近于可贸易商品而消费品接近于不可贸易商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的比价对真实有效汇率变化的反应与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比价的反应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最后一点是,上面分析的逻辑与Balassa-Samuelson效应没有必然的关系,也没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