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的历史

外汇市场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从国际货币交易的历史根源开始追溯,从黄金交换时期,介绍到布雷顿森林协议,直至其当前状况。
 
黄金交换时期和布雷顿森林协议
布雷顿森林协议制定于 1944 年,固定了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并规定了每盎司黄金等于 35 美元的比率。 1967 年,芝加哥的一个银行拒绝给一个名叫 Milton Friedman 的大学教授提供英镑贷款,因为他想用这些资金来卖空英镑。 这家银行拒绝给予贷款的依据就是布雷顿森林协议。

该协议的目的是通过阻止金钱在国际间逃逸和限制国际货币投机买卖来促成国际货币的稳定。 在布雷顿森林以前,金本位 - 主要在 1876 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间 - 统治国际经济系统。 在金本位下,货币经历了一个稳定的新时代,这是因为货币由黄金的价格支持。

但是,金本位有着"经济繁荣 - 萧条"循环模式的弱点。 随着经济的增强,黄金需求会一直强劲直至用完能支持货币的黄金储备。 结果将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和经济活动减缓到衰退点。 最终,商品的价格会降至低谷,吸引其它国家大量抢购,从而为该国注入黄金,直到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利率降低且经济财力得以恢复。 这种"繁荣 - 萧条"循环模式一直存在于金本位时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中断了贸易流和黄金的自由流动。

为了稳定和管理国际外汇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协议。 缔约国同意尽力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以及必要时对黄金的相应比率。 美元作为参照货币获得了主要地位,标志着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由欧洲转至美国。 缔约国禁止为获取外贸利益而贬低本国币值,只允许在小于 10% 的范围内贬值货币。 上世纪 50 年代的战后重建扩大了国际外汇交易的需求,导致资本大规模转移,这种资本转移动摇了布雷顿森林建立起来的外汇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于 1971 年被宣布废止,即美元不再能被兑换成黄金。 到了 1973 年,各主要工业国的货币汇率浮动更加自由,主要由供应和需求量来调控。 贯穿上世纪 70 年代,随着交易量、交易速度和价格波动日益增加,货币价格每日都在浮动,并出现了新的金融工具,市场解除管制,贸易也日趋自由化。

上世纪 80 年代计算机和高科技的兴起加速了跨国资本流通,将亚洲、欧洲和美洲时区的市场连成一片。 外汇交易量在上世纪 80 年代每天接近 700 亿美元,在 20 年后的今天快速增长到每天超过 1 千 5 百亿美元。

欧洲市场的爆发
欧元 - 美元市场的快速发展使美元被存入美国以外的银行,这也是加速外汇交易的主要机制。 同样,欧元市场也是存储发行国以外货币资产的地区。 欧元市场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那时前苏联的石油收入(美元) 因害怕被美国管理当局冻结,都存入了美国以外的地区。 这使美国当局控制外的离岸美元储备大大增加。 因此,美国政府制定法律限制向外国人贷出美元。 欧元市场则因为限制较少和回报较高,而更有吸引力。 从上世纪 80 年代晚期开始,美国公司开始借贷离岸资金,因为他们发现欧元市场是持有额外流动资金、提供短期贷款和为进出口融资的有利市场。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伦敦就一直是主要的离岸市场。 上世纪 80 年代,为了保持在全球融资中的领先地位,英国银行开始将美元作为英镑的替代贷出,由此伦敦成为了欧元市场的重要中心。 伦敦方便的地理位置(在亚洲和美洲市场开市时运行)也对它保持在欧元市场的主导地位有很大帮助。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3319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